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立足本土资源,以文化为魂、以产业为基、以人才为要、以治理为纲,让乡村既有“面子”,更有“里子”配资开户流程,既留得住乡愁,更能拥抱未来。
在这片土地上,越来越多的乡村,用特色文化吸引了众多关注。济南市商河县怀仁镇洼李村,宛如一颗被文化点亮的星星,以乡风滋养为底色,编织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的动人篇章,让文化赋能成为乡村腾飞的有力双翼。
一
踏入洼李村,仿佛进入一座露天艺术宫殿。村内墙面挣脱单调枯燥的桎梏,化作3D艺术的画布:憨萌卡通与田园盛景交织,乡村烟火与创意巧思共融。曾几何时,洼李村的青灰砖墙爬满岁月斑驳,泥泞的巷道散落着秸秆杂物,废弃的坑塘飘着腐叶,老旧电线如蛛网缠绕屋檐——仿佛一幅被时光冲淡色彩的旧画卷。如今,文化赋能的画笔轻轻勾勒,让这座北方村落脱胎换骨,每一寸土地都流淌着诗意与生机。
洼李村的变化,起始于对乡土文化的发掘。村东300亩古杏林是洼李村的“活化石”,百年老杏树虬枝盘曲,树皮上的纹路如同岁月的密码。杏文化成为洼李村文化图谱中最鲜活的注脚和振兴路上最坚实的基础,而古杏林的起源,则是一段仁政爱民的佳话。
“金勒马嘶芳草地,玉楼人醉杏花天。”相传三祝三谏麦丘老人受齐桓公委任主政麦丘邑后,感念杏花佐酒巧遇齐桓公的往事,就把自己当年采摘野杏花的地方辟为杏园,一代代种植看护用以纪念。直到汉代名宦许商在商河治水之时,看守杏园的村民利用古杏树枝干屈曲的特点,毅然伐杏治水。水患消除后,当地百姓自发搜罗苗木,在杏园旧址广植大量不同种类的杏树,并在当地形成杏树种植的传统。时空转换,延续至今,成为大沙河畔的洼李古杏林。
二
2023年,村两委引入青年艺术家驻村,利用农户墙院绘制成了4800平方米的3D立体墙绘,涵盖“农耕四季”“鼓子秧歌”“乡野童趣”三大主题。创作者摒弃“高空俯瞰式”设计,转而蹲在田埂听老人讲“抗旱往事”,跟着村民学扭秧歌步法,让墙绘成为本土文化的“立体切片”:鼓子秧歌的红绸化作墙沿飘带,碌碡、木犁在画中重获新生。
立体墙绘引客来,温泉民宿得人心。在洼李村的“三生有杏”温泉主题民宿,白墙灰瓦的中式建筑风格与传统院落布局相映成趣,房间内木质家具摆设别具一格,让人仿佛置身于自然与艺术交融的世界。在这里,市民游客既能享受特色温泉疗养,也能体验户外休闲的惬意时光。
在发展路上,洼李村不只拘泥于单一元素的桎梏,而是早早着力布局温泉民宿、主题餐厅等特色业态。引入专业公司运营管理,盈利收入村民可获得分红,整合本地传统艺术、民俗文化、特色美食等资源,完善游客服务中心、停车场、卫生间等基础设施,打造特色餐厅、温泉民宿、露营地,推出真人CS、越野卡丁车等特色体验项目,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乡村旅游之路。
为进一步提升游客体验,增强非遗民俗在文旅融合中的作用,洼李村还制定了详细的全年节庆活动安排方案。每周日,洼李村古杏林都会变身为百姓大舞台,吸引周边文艺爱好者前来演出,每年有80多场各类群众文艺演出在这里上演,真正做到天天有聚会、周周有节目、月月有活动。
三
数据见证了洼李村的蜕变。2022年村集体收入仅18万元,2024年“民宿+文创+体验”营收突破500万元,带动32户村民年增收超6万元,曾经的“空心村”变成了“创业热土”。然而,更深刻的变化则体现在精神层面。
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人”的觉醒。洼李村创新“共享收益”模式,民宿收益的10%注入“文化振兴基金”,用于墙绘维护和非遗传承;村民以土地、房屋入股,年终参与分红,2024年每股分红超8000元;开设“技能银行”,村民可兑换墙绘创作、民宿服务、手作技能培训,超60人考取“乡村文旅服务师”证书。村民从“文化旁观者”变成“创作者”“受益者”。老人的故事成了墙绘脚本,村民的手作成了文创产品,青年的创意成了数字藏品……文化不仅鼓了钱包,更让村民找到了乡土自信。
配资开户流程
利好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